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 技术前瞻 >>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轨迹及现状
  2013-06  
字号:


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形成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如何更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的智能交通产业,首先要弄清楚其目前的发展现状。
智能交通产业格局正逐步完善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十几年来,智能交通在许多城市和交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应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智能交通建设发展的基础已经基本形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交通业的优先主题之一,我们国家在2000年就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协调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发布了《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在“十五”期间,我国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展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关键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了以智能化交通管理为主的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许多城市进行了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公路、公交、城市等领域相继实施了大批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也立项支撑了一些重大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应该说智能交通领域里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引导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里的相关单位和企业来参与智能交通系统行业的建设。培育形成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研究和产业化推进的一支基本队伍,这是表现的第一方面,形成了一个基础。

第二,科技引领智能交通发展。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科技引领,是我国发展智能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十一五”开始,863计划,将现代交通技术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开展研究。并且和科技支撑计划相配合,通过开展智能交通管理的前沿技术的探索和关键技术的攻关,获取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战略产品。城市七月解决了一部分制约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技术瓶颈和战略性难题。为我们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提升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国家综合交通运输长期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必要的技术储备。

进入“十二五”以后,为了突破交通管控及安全的瓶颈技术,保障交通运力的高效安全,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围绕着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的要求,对大城市区域的交通协同联动控制系统,车路状态的感知和交互系统,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管控系统,这样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立项和布局。近两年多来,研发的成效是显著的,比如我们开发出了出行路径电视,数据时空云图分析技术,研制出了区域交通拥堵预测和延展系统,并且在北京、杭州等地实际应用。研制出了网络化诱导设施布设自动生成与评估系统,交通需求调控、智能诱导和信号动态控制,三者协同联动集成平台的原型系统。

第三,应用。智能交通应用发展非常显著,特别是集成应用,可以说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国家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智能交通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构成。在对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进行系统开发和研究的同时,我们结合重大应用的需求,对智能交通关键技术进行了大范围的集成应用,效果是显著的。特别是结合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等,这些重大活动的举办需求,我们实施了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示范这样一些重大的项目,并且围绕着国家高速公路电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与战略物资运送在线监测系统,这样五个方面,我们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有效地缓解了这些城市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奥运会、世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交通服务。特别是高速公路联网电子服务系统,就是ETC它的成功开发和推广,是我们国家目前唯一在全国范围内应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有统一标准,而且形成产业的智能交通系统。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开通了ETC,建成了ETC专用车道3700多条,用户超过600万,我们针对严峻的道路安全形势,国家科技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三个部联合开展国家道路交通安全专项科技行动计划,组织了重大交通事故预防、处置、集成、开发与示范应用这样重大的科技支撑计划。通过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工程建设,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综合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智能交通改善和提升了公众出行的服务水平,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发展,应该说紧密结合了中国交通运输特点和发展的需求,在道路交通智能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比较重视综合交通运输领域里的智能化系统建设和发展。比如说,我们在过去的几年中,铁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它的技术和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了包括9000多公里的高速铁路在内的全国铁路网计算机联网售票和旅客服务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铁路综合监控及应急指挥系统等等这样一些超大型系统,大大提升了铁路客运服务的综合智能化的水平。

在民航领域,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了基于性能的航空导航,基于数据链与精确定位的航空综合监视,空管运行协同控制,民航空管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关键技术,我们构建了机场跑道感知系统和飞行区移动目标监控平台,发展了大型机场安全智能监测与主动防御技术,奠定了我国新一代空管系统研发生产的基础,也推动了空管装备自主产业的保障。

在公共交通领域,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先进的公交运营和服务的智能化系统,比如我们实现了广州地区范围内的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的整合。广东打造了香港、澳门、广东智能交通一卡通平台。实现了粤港澳交通一卡通跨区域的互联互通,目前已经拓展到广东省17个地市和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地区。特别是广东的快速公交系统以创新的理念和良好的服务系统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智能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标准化是智能交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比较早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化组织。发布了近百项智能交通的技术标准,初步布局完成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体系。为智能交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智能交通产业也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智能交通行业里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公路、铁路、城市交通、民航等行业性市场稳步发展,智能交通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在近日举办的2013京交会“中国国际城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分论坛“智能交通与便捷出行”中,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博士做了题为“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现状”的演讲,对智能交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他指出,未来中国智能交通产业在发展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化,首先要关注综合交通和公共交通领域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发展,要重视综合交通枢纽站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要考虑城乡公路服务的智能化,积极推进建设新一代交通服务系统。建设智能化公交运营管理和运营系统,提升公众交通出行的智能化服务水平。智能交通不仅要更多的为车辆和驾驶员服务,还要更多的为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服务。

其次,要重视智能交通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发和环境改善相关的智能交通项目。改善环境,原本就是智能交通的三大目标之一。衡量智能交通相关性能的时候,应该衡量节能减排的相关指标。智能交通要和实现出行的便利化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关注智能化车辆技术的研发。智能化车辆是实现安全节能的直接推动。车辆智能化发展,在主动安全方面具有积极的成效。智能化技术与新型能源汽车的结合,将队未来交通工具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ITS要在改善中国的交通安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智能交通在安全辅助驾驶,安全信息服务,恶劣条件下通行保障,提高救援效率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内外智能交通发展的热点之一,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此外,还要为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多的支持,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开展由企业,高校,运营单位参与的联合项目的研发运营。建立和完善城市智能交通的规范和标准体系。特别要注意进入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领域的标准和相关重点应用领域的部署。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与发展智能交通产业给与重视,尤其是规划。要推动政府关于交通信息资源的有序开发,并且要形成公众服务和市场化增值服务的两种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要积极营造智能交通产业化市场,建立市场应用和资本三者共同引领的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模式。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到智能交通有关领域的建设和运营。

中国的交通运输正在转变发展领域,由主要依托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逐步的转变到更多的依靠更加主动生产要素的创造力,更加关注环保节能和土地的节能利用。在这个转变中,科技创新是关键。通过智能交通等现代交通技术的应用,全力提升交通运输业的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加快交通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过程,是实现交通运输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TOP
主办单位: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
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云岭东路235号3号楼404室   电话:021-54732822   传真:021-54732822
协会标准咨询邮箱:sdaasc2015@126.com 协会工程咨询邮箱:sdaapc2015@126.com 协会申诉咨询邮箱:sdaaqc2015@126.com
ICP备案号: 沪ICP备14004542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934号


技术支持 : 爱建网
建议使用最新版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