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十二五”时期铁路基建投资2.3万亿元,前两年已经完成近1万亿元,后三年仍需投资1.3万亿元;“十二五”末高速公路将达12万公里。目前通车里程是9.5万公里,再加上乡镇、建制村以及一些线路改造,“十二五”后三年公路投资规模在2.5万亿左右;“十二五”后三年,还有40多个机场、近百个港口深水泊位待建。如此算来,“十二五”后三年交通投资规模近4万亿元。作为解决道路拥堵的得力助手,BT成为智能交通最重要的建设方式,产业未来发展同样备受亲睐。
智能交通:解决道路拥堵得力助手
智能交通作为智慧城市整体构造中重要组成部份,对现代都市当中交通拥堵现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交通安全、交通堵塞及环境污染是困扰当今交通领域的三大难题,尤其以交通安全问题最为严重。CMIC研究发现采用智能交通技术可以提高道路管理水平,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可减少30%以上,并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为此,世界各发达国家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的智能交通技术研究试验。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从对该系统的研究与测试转入全面部署阶段。
同时,随着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GIS技术、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的采集经历了从人工采集到单一的磁性检测器交通信息采集到多源的多种采集方式组合的交通信息采集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国内外对交通信息处理研究的逐步深入,统计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等逐步被应用于交通信息的处理中,使得交通信息的处理得到不断的发展和革新,更加满足ITS各子系统管理者、用户的需求。
BT成为智能交通最重要的建设方式
在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不断增大,而地方政府的财力较为紧张的背景下,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BLT(建设、租赁、移交)等新融资模式成为了地方政府缓解交通压力和资金短缺最受欢迎的方式。上述提到的项目都是以BT方式建设,据统计,2012年智能交通BT项目已占所有项目的17%。
BT成为地方政府建设智能交通重要的投融资方式,这使得拥有资本背景的厂商将凭借BT等方式领先于行业成长。另一方面,随着项目金额的增大、BT项目的增多,对厂商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得拥有较强资本背景的厂商有望扩大市场份额,领先于行业成长,但是对给规模不大,资金能力一般的产品供应商带来较大生存压力。
BT投资建设模式缓解了政府建设项目加快和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短期内推动了智能交通行业的快速增长。但是部分集成商鉴于垫付资金的压力,以运作BT项目为由压缩产品供应商的利润空间,甚至延长款项支付周期,由此压缩了资金实力一般企业的生存空间。
“很多中小企业将面临洗牌、淘汰。”几位分析师同时表示,BT模式将使得智能交通领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智能交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智能交通的核心,在于解决城市道路拥堵和出行安全问题,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研报认为,拥堵的核心在于城市通行能力增长有限(3%~5%)而需求增长过快(10%~15%);交通事故的核心在于出行者和驾驶者素质的提高跟不上城市化和机动车发展的进度。在传统手段无能为力或性价比过低时,智能交通迅速从幕后走到台前。
从发展阶段角度,我国目前仍处于智能交通的初级阶段,需求主要来自增强政府的监管能力。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增强政府的监管能力,交通监控系统和集成交通指挥平台在这一阶段迎来需求的爆发和行业的快速增长。
从行业格局角度,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偏“硬、偏、散”;。规模来看,美国、日本的智能交通行业收入分别达到1118亿和377亿美元,而我国不到380亿人民币。格局来看,海外较为集中,项目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占60%~80%市场份额;我国仍以硬件投入为主,占比达到80%以上,并且非常分散,龙头企业整体份额低于1/4。
从成长空间角度,预计十二五期间保持35%的增长,2015年后迎来量变向质变转换的关键阶段。研报预计2015年市场规纳以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城市智能交通板块年均增速达到35%。2015年后,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和传感技术的完善,智能交通将开始向车路协作系统和出行者服务系统转型,并成为催生和带动物联网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从经营风险角度,政府对企业的资金占用现象普遍,政府还款是关注重点。由于需求主要来自政府采购,强势的地位使得回款进度往往较慢,对企业的资金占用现象较为普遍。但从中短期的情况来看,研报认为政府还款风险仍然可控。
从板块机会角度,建议关注视频监控和ITS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业务。理由主要在于:1)把控住了核心客户端和核心产品端,需求增长快且盈利确定性强;2)市场份额集中趋势确立并且竞争格局相对健康,已经出现明确的领军企业。
综合日美发展历程,我国的智能交通将走向何方参照美日经验,第一个10年提升ITS系统和车载系统的覆盖程度,第二个10年向车路集成系统探索和发展,第三个10年刚刚开始,核心在于进一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推动车联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智能交通体系的出发点集中在为出行者的安全和效率服务,这与我国主要对政府服务有所区别。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