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针对现场执法应用的移动警务系统是尤其关键的环节。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应用领域需求的持续细化,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新一代移动警务终端在公检法等专业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助推了移动执法办案模式的变革。
随着移动执法信息化发展建设,传统的移动执法终端在实战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首先在硬件方面,设备往往体积大且笨重,不便于携带,硬件配置低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平台建设硬件需求,电池续航短,无法长时间满足办公需求;
其次在系统软件方面,单系统专机专用的设定,给工作人员造成执法办公过程中携带多台设备的烦恼,而在一个系统中既实现生活需求又满足办公应用,还会存在病毒感染导致警务数据泄露的风险;
最后,在面对特殊执法应用需求方面,传统的移动执法终端,因系统功能的通用性,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特殊场景下的执法应用需求。
因此,一套兼顾安全与高效、工作与生活的移动执法系统成为公安、司法、交管等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
双系统移动警务终端满足公检法应用需求
移动执法终端在公安、司法、交管、监狱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向科技要警力”的有效诠释。而随着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凸显以及技术的不断升级,基于化“汗水警务”变“智慧警务”理念的驱动,移动执法终端也在历经一代代的产品迭代,以更具针对性的功能应用满足不同领域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
助力公安警务办公效率
针对公安行业的移动执法应用,为了满足一线警员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需求,拥有双系统的警务终端越来越受欢迎,两个系统完全隔离,互相独立。一个为生活系统,进行个人数据通信,满足警员下班后私人生活的通讯需求,生活系统保留原有系统特色,满足EMUI的客户体验。
另一个为安全系统,可通过VPN专网接入,对系统端口进行严格管控,禁止数据外露。通过专属APN仅与警务内部服务器通信,保障警务执法中高度机密的数据在独立封闭的安全空间中运行,从而为公安行业打造了高度安全的封闭环境。同时双系统安全手机与移动警务应用、以及大数据查询结合,可为警务执法提供身份证信息读取、重点人员排查、机动车辆核查、被盗车辆查询和电话号码查询等功能。在综合办公系统中,提高警务办公审批效率,现场申报现场审批,及时处理警情。
生活系统和安全系统实现双线体实时在线,两个系统秒级切换,切换快捷灵活,以方便民警的实际需要,同时兼顾工作和生活,通过底层进行消息提醒,同时不泄露消息内容。 有效规避监狱执法风险
针对监狱信息化建设,安全高效的移动警务系统同样是必需。为了保障狱区内工作数据的高度安全、防止泄密,因此预警使用的警务通同样采用双系统方案,既提升狱警日常工作效率,又能满足预警在非工作模式下的个人通讯需求。
监狱场所监管区内一般禁止带入通讯设备,监狱专用手机终端同样设定为安全系统和生活系统两种模式。通过定制化手机终端和后端管理平台,当监测到狱警进入到监管区内,手机终端即刻切换成安全模式,该模式下终端无法浏览外网,只能使用统一安装的APP协助日常工作,有效规避了执法风险。
当狱警离开监管区后,定制化手机终端又可以自动切换到生活模式,和正常手机一样进行访问互联网应用,任意通话。
定制化,贴合移动警务业务需求
新一代的移动警务终端主要以“普通手机+定制化系统”为主,在开发一款针对专用领域的移动警务终端系统过程中,定制化是核心关键,这里的定制化涉及到两大方面,一是根据不同型号的手机做定制化开发,比如接口定制、软件定制、开机画面、LOGO定制等。 另外是根据不同领域的业务需求做定制化功能开发。在监狱、军工厂等权限管控严格的领域,定制化流程更为复杂。比如在双系统检测切换环节,筑泰防务创造性的采用人脸识别、NFC门禁等方案来优化用户体验。后端管控平台特别设定了时间围栏、地点围栏、人脸识别三种检测切换的程序逻辑,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移动警务终端的双系统切换监管需求。也因为检测逻辑的多样性,要做到将终端设备和人脸识别、NFC门禁等系统关联,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门禁型号对接口,来开发相适配的版本。
综合来看,基于一款普通手机开发出满足公安、监狱、军工厂等领域移动执法应用需求的终端设备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不仅考验着厂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同时对厂商的技术实现能力也是不小的挑战。
后端平台远程控制,提升安全系数
移动警务终端在满足专用领域执法应用需求的同时,设备的安全性也至关重要。因此,在设备研发过程中,系统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设备换代、遗失、被盗后的应急处置方案。
为防止移动警务终端内部信息泄露,可通过EMM管控平台对旧的、或者遗失被盗的设备进行远程管控,擦除设定程序,恢复设备的出厂设置。在此基础之上,移动终端设备和授权使用的警务人员之间还进行了绑定,包括警务人员的人脸、手机号码、身份证、警号等个人信息,一旦检测到登陆终端设备的信息不一致,设备便不能正常使用。最后,系统还对设备的在线时间设定了阀值,当监测到设备不在线超出一定时间,系统便会即刻报警,第一时间反馈异常现象,保障安全建设。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