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公安机关依托搭载海康观澜大模型的AI智能分析系统,升级研判能力,实现从“大海捞针”到“秒级定位”的跨越,助力警务工作从“汗水警务”向“高效警务”提质增效,为群众丢失物品等“急难愁盼”问题提供快速解决方案。
一句话描述特征
10分钟找回背包
某日下午,一名游客向派出所求助:乘坐网约车到达景点时,不慎将随身双肩包遗落在车上,包内含身份证、现金、手机等重要物品,无法与司机取得联系。
图/网络
接到求助后,民警立即启用AI智能分析系统,仅输入“穿牛仔短裤、背斜挎包的年轻女性”这一描述报案人特征的文本,系统便快速匹配到报案人下车时的关键图片,成功提取出网约车车牌信息,最终仅用10分钟就帮游客找回背包。
“过去靠人工翻查上百个摄像头,至少需要半天,现在一句话就能圈定范围。”办案民警感慨,“AI把‘模糊线索’变成了‘精准坐标’。”
“扎辫子小女孩”成关键线索
半小时追回景区遗失手机
另一起警情中,游客报警称手机遗落在景区长椅,离开后有一行人曾在此休息,可能将手机捡走。但四人衣着普通、人脸模糊,传统检索无果。
图/网络
民警转换思路,聚焦“扎辫子、穿格子裤的小女孩”这一鲜明特征输入语义描述(该小女孩为捡走手机群体中的一员),AI智能分析系统迅速定位其身影并循线追踪,全程不足半小时便促成手机归还。
“以前靠人眼追踪衣着体貌特征,现在AI帮我们快速锁定目标。”民警介绍道。
从“人海战术”到“语义秒搜”
AI提升警务效率
传统视频研判依赖人力逐帧筛查,面对数万张图片和海量视频录像,易因疲劳漏判,且耗时动辄数小时。而海康观澜大模型通过多模态技术,实现文字描述与图像智能匹配,进而提升寻物效率。
目前,海康观澜大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走失寻人、物品寻踪、线索研判等场景。助力寻人找物效率大幅提升。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