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行业新闻  >>  研究  >>  2013年安防行业:平稳中求发展


2013年安防行业:平稳中求发展


转载    上海安防网    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   2013-12-20

一转眼,2013年已经接近尾声。这一年,安防行业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变化,传统视频监控领域仍然面向高清发展;防盗报警市场不温不火,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楼宇对讲如今已全面走向数字化领域,与地产商联姻,让楼宇对讲走出"幕后"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家居市场在2013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安防企业、运营商等纷纷推出配套产品。

高清监控产品的价格战

从市场角度来看,安防视频监控领域中,高清监控仍然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纵观2013年各大安防展会及厂商的推荐,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高清"占比几乎全覆盖。在这种大趋势下,厂商一定会借机大赚一笔,然而,与我们猜测完全相反,因高清监控的到来,各大安防厂商纷纷打出了"价格战"。

高性价比IP监控摄像机

这种价格战并非以哪家价格更低而取胜,更多的是参照产品的性价比而言。针对行业化的高清监控摄像机,两百万像素产品比比皆是,若要做的有特点、有卖点,价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要看性能。如今,用户需求多变,夜视、宽动态等功能缺一不可,这就要看厂家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完成这单业务了。

2012年网络视频监控设备销售量增长超过25%,市场营收超过30亿美元。以往用户只关注监控覆盖率,而随着数字化监控市场越来越成熟,用户对产品定位也越来越精准,高清自然成为大家的首选,粗狂型的扩张模式在2013年有所缓减。高清监控成为大家的不二选择。

家庭安防开启安防电商模式

在盘点2013年中国信息社会发展10大事件中,阿里巴巴支付宝"双十一"成交额超过350亿元。尽管这跟安防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在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因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传统卖场销售量受到重创,那么这对安防卖场有哪些影响呢?

前两年,就有相关人士预测智能家居市场与家庭安防市场将成为未来大安防市场的主力军;两年之后,IT厂商、安防厂商、网络运营商等纷纷进军家庭安防领域,足以看出该市场的诱惑力。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年预计至少有5%的家庭会考虑在家中安装安防产品,平均每年将有20亿元左右的市场需求。从目前市场销售情况来看,智能家居与家庭安防产品仍然遇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但随着家庭网络环境的改善,光纤入户及三网融合应用,家庭智能与安防产品一定会得到大范围推广。从近两年来看,其产品价格也出现了走低趋势,这无疑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福音。

2013年安防市场最大的变化无疑是改变了传统销售模式,特别是以家庭或消费类的安防产品为主,其销售模式转变成了"网购"。在电子商务大环境下,家庭安防产品也来凑热闹,无论是京东还是天猫商城,产品种类多,价格更实惠。

国内一线安防品牌海康威视在推广一代家庭监控摄像机C1时,就在其官方网站推出购买平台,或许是家庭安防产品定位不同,又或许是看准了当下的电子商务平台优势,海康威视抓准时机,开辟了家庭监控电商模式。

这种看似"追潮流"的方式又带来哪些好处?从"双十一"大战中,笔者也看到,家庭监控摄像机促销力度很大,商家也是借机将民用安防市场推广出去,让更多的消费者领悟到安全的意义。

一个突如其来的运营模式让安防营销模式另辟蹊径,而这种新方式又成为发展民用安防市场的捷径。

安防解决方案"打包"模式

防盗报警与门禁对讲在大安防市场发展得不温不火,随着大市场发展起起伏伏。从近两年安防展会来看,报警产品与楼宇对讲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单纯的报警与门禁设备被融合在安防解决方案中,产品直销已经行不通。

而楼宇对讲市场向政策考虑,特别是在与房地产商的联姻下,前者出现了小幅度的增长。当智慧社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越来越丰富时,看似配角的报警与门禁系统将发挥很大的贡献。

在2012年安防行业报告中显示,出入口控制、防盗报警、楼宇对讲、巡更等8项安防子系统,市场销售综合接近视频监控的总产值的50%,在纯硬件化大安防市场中,子行业占据安防行业总产值的1/3,市场总额超过了250亿元。此外,安防报警服务也有20%的增长,成为大安防系统中非硬件设备增长最多的子类。

总而言之,2013年安防行业营销模式在转变,视频监控仍然一家独大,安防厂商、IT厂商、运营商纷纷涉足民用安防市场,随着平安城市及其他安防工程的增长,安防在2013年收获颇丰。




返 回


* 版权声明 *
本文来源上海安防网,经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成立于1992年,目前协会共有会员单位700余家。会员单位包括从事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推广应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服务和安全防范行业宣传教育、出版、印刷等的企事业单位,其中60多家会员单位为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