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基础设施发展司司长郑剑,农村经济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明传,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张志华,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二级巡视员宋雯共同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供水保障、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东数西算”工程进展等方面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本文摘取了发布会上与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东数西算”工程的下一步推进及已取得的成就等相关的内容,以飨读者。
记者提问: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几次研究稳投资工作,无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还是设备改造升级贷款贴息都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支持领域,请问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潜力如何?下一步发改委还有哪些举措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 张志华
张志华:
谢谢你的提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一头连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投资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从变革趋势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伴随基础设施的升级,当前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进程将不断加快。
从自身发展看,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激发包括数据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活力,强化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布局。
从群众期盼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持续提升城市管理、交通出行、养老医疗等各领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为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政策,近期又启动了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工作,这两项举措都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支持重点。
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加快启动实施,为稳定投资、扩大内需发挥积极作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四个方面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落实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电信运营企业统筹布局5G和光纤网络建设。完善国家算力网络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和集约共建。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的供给结构,提升整体发展效能。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中长期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
三是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民生设施,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新型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四是强化以用促建。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重点和建设次序,优先支持建设满足群众迫切需求,对实体经济带动作用突出的新型基础设施。鼓励新技术在能源、矿山等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打造安全可靠、系统完备的新型基础设施。
总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展、久久为功的工作,其内涵也会随着技术突破和需求升级不断拓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关注有关领域发展,及时解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请媒体朋友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提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目前已取得了哪些进展,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进?
张志华: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启动实施了“东数西算”工程,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设立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正式拉开了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大幕。半年多来,我们按照既定部署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初见成效。
一方面,重大工程加快建设。8个国家算力枢纽所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印发枢纽节点建设方案,细化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时间节点,重点推进枢纽节点起步区建设。目前,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方案均进入深化实施阶段,起步区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达到60余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过110万标准机架,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特别是,西部地区数据中心占比稳步提高,全国算力结构逐步优化。
另一方面,要素保障显著增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有效投资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充分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建设国家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地出台电力、网络、用水、用能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在绿色能源使用方面大胆探索、创新方式,保障国家算力枢纽顺利建设。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立体化推动“东数西算”工程,重点强化4个协同。
一是强化重大工程项目与配套政策的协同。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工程建设与用网、用地、用能、用水等配套政策同步落实,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尽早建成应用。
二是强化多种政策工具间的协同。统筹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各类金融工具、单列能耗等政策手段,支持国家算力枢纽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早日发挥作用。
三是强化国家算力枢纽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的协同。在已布局国家算力枢纽基础上,统筹推进算力供给站、网络试验线、算力调度网、数据要素场、安全防护盾的一体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国、多层联动的算力网络体系。
四是强化数据中心建设与算力产业发展的协同。以国家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为引领,在规模化集聚算力和丰富场景应用的基础上,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共同打造计算产业生态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记者提问:
新型基础设施是“两新一重”投资的重点领域,请问近年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张志华:
大家都对新型基础设施十分关心,下面我就来简要介绍一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性、公共性设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加快”。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从网络设施看,过去十年,我国已建成光纤长度增长约2.7倍,移动通信从“4G并跑”到“5G引领”,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应用,网络规模和应用水平全球领先。从算力设施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数据中心规模达到590万标准机架,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构建,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启动建设。从空间设施看,已初步建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 北斗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具备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智慧设施正在进入千行百业。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90%以上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智慧能源调度系统、智能巡检系统等大幅提升了能源供应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全国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和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民生设施加速构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一方面,我国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另一方面,我国不断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孕育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每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都引领新的经济转型升级。过去十年,新型基础设施深度植入和赋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持续支撑新技术探索。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等设施,为探索宇宙起源、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有效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遥感卫星等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是全面支撑民生改善。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北斗导航加速在交通出行、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度应用,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的便利化水平。5G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在医疗保障、流调溯源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智慧抗疫”成效显著。
应该说,这些方面的案例还很多,许多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伴随智能社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效能还将进一步显现,我们大家一定会感同身受,获得感、幸福感会不断提升。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934号